一、骨折後的肌力與關節活動度訓練方案
當我們經歷骨折後,身體需要時間來癒合,而復健訓練是恢復正常活動能力的關鍵之一。這不僅能夠幫助我們重新獲得肌力與關節活動度,還能有效降低二次受傷的風險。
復健的目標
骨折後的訓練主要有以下幾個目標:
- 恢復受傷部位的肌力:骨折期間,長時間的不使用會導致肌肉流失,因此需要特定的肌力訓練來讓肌肉重新適應負重。
- 提升關節活動度:骨折後關節可能會因固定而變得僵硬,透過漸進式的運動,幫助關節恢復正常的運動範圍。
- 減少疼痛與僵硬感:適當的運動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,減緩不適感,提高日常生活的舒適度。
- 提升身體協調性與穩定性:強化肌力與關節活動度可以幫助我們回復平衡感,降低再次跌倒或受傷的風險。
復健的益處
適當的復健訓練可以為我們帶來許多好處,包括:
益處 | 說明 |
---|---|
縮短復原時間 | 透過適當刺激受傷部位,加速組織修復。 |
減少肌肉萎縮 | 防止因缺乏運動而導致的肌肉流失。 |
改善血液循環 | 促進血流,提高細胞修復能力。 |
降低二次受傷的風險 | 透過訓練增加穩定性,減少復發的可能。 |
如何開始復健?
在開始任何復健訓練前,請務必與專業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討論,以確保訓練方式適合您的傷勢狀況。特別是骨折初期,應避免施加過大壓力,而是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強度,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適應。
二、骨折康復的基本原則
骨折後的康復過程分為不同的階段,每個階段都有適合的訓練方式。了解這些階段,並在適當的時機進行肌力與關節活動度訓練,有助於縮短康復時間,並降低併發症的風險。
骨折癒合的階段
骨折的癒合分為三個主要階段,每個階段的復健目標不同:
階段 | 時間 | 骨骼變化 | 復健重點 |
---|---|---|---|
發炎期 | 受傷後 1~2 週 | 血腫形成,發炎反應啟動 | 減少腫脹與疼痛,輕度關節活動 |
修復期 | 約 2~6 週 | 軟骨與初期骨痂生成 | 溫和的肌力訓練,促進組織癒合 |
重塑期 | 約 6 週以上 | 骨骼逐漸變得堅固 | 增加負重與全面肌力鍛鍊 |
適當活動的重要性
在骨折康復期間,適度活動對於促進血液循環、減少關節僵硬以及維持肌肉力量至關重要。許多人誤認為骨折後應完全靜養,但長期不活動反而會導致肌肉萎縮與關節沾黏,使復原變得更加困難。
避免過度負重
雖然適當的活動對癒合有幫助,但過度負重可能會導致骨癒合延遲,甚至發生再骨折。因此,應根據醫師與復健師的建議,循序漸進地增加活動量。
適應性的復健運動
在康復過程中,可以根據骨折的部位與癒合程度,調整運動強度與種類。例如:
- 關節活動訓練: 受傷初期以溫和的被動關節運動為主,逐漸增加主動關節活動。
- 肌力訓練: 初期可使用等長收縮運動(如不改變關節角度的肌肉緊縮動作),後期則可增加阻力訓練。
- 負重訓練: 待醫師許可後,可開始漸進式負重,以刺激骨質增生,提高骨骼強度。
小提醒
骨折康復期間,每個人恢復的速度不同,過程中如有疼痛或腫脹明顯增加,應立即停止訓練並諮詢專業醫療人員。
三、關節活動度訓練
骨折後,受影響的關節區域往往因為長時間固定或減少活動而變得僵硬,甚至發生沾黏的情況。為了讓關節恢復正常活動,應該循序漸進地進行關節活動度訓練,包括被動運動、主動輔助運動以及主動運動。
被動運動
被動運動是由治療師或照護者幫助患者進行關節活動,而患者本身不需要出力。這適用於初期還無法主動活動關節的患者,有助於維持關節活動度並減少沾黏的風險。
被動運動範例
運動名稱 | 適用關節 | 進行方式 |
---|---|---|
膝關節彎曲伸直 | 膝關節 | 治療師或照護者輕柔地讓患者的膝蓋來回彎曲及伸直 |
肩關節外展 | 肩關節 | 治療師將患者的手臂抬起並慢慢放下 |
主動輔助運動
主動輔助運動是患者自行出力,但仍然需要輔助,例如使用另一隻手幫助受傷部位運動,或是由治療師施加輕微的協助。這可以增強復健效果並減少過度依賴外力。
主動輔助運動範例
運動名稱 | 適用關節 | 進行方式 |
---|---|---|
肩關節前舉 | 肩關節 | 患者用另一隻手協助受傷手臂慢慢上舉 |
踝關節繞圈 | 踝關節 | 患者使用健康腿扶助受影響的腳踝旋轉 |
主動運動
主動運動是指患者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活動關節,這代表肌力與活動能力已經逐漸恢復。持續進行主動運動可以強化受影響部位的功能,提升靈活度。
主動運動範例
運動名稱 | 適用關節 | 進行方式 |
---|---|---|
手腕屈伸 | 手腕關節 | 患者自行將手腕上下彎曲 |
膝關節踢伸 | 膝關節 | 患者坐姿下嘗試自己將膝蓋伸直 |
避免僵硬與沾黏的策略
- 定期活動關節: 即使在不進行復健運動時,也應時常溫和地活動關節,以防止長時間不動造成僵硬。
- 熱敷與按摩: 適當使用熱敷與輕柔按摩可幫助放鬆周圍肌肉和軟組織,減少沾黏情況發生。
- 循序漸進的復健: 從被動運動開始,逐步過渡至主動輔助與主動運動,避免一次給受傷部位過大壓力。
- 保持良好姿勢: 長時間固定關節時,應避免不良姿勢導致額外的關節受限。
四、肌力訓練
骨折後的肌力訓練至關重要,它不僅能幫助受傷部位恢復力量,還能強化周圍肌群,避免二次受傷。肌力訓練會依照恢復階段循序漸進,主要分為等長收縮、等張運動以及功能性訓練。
等長收縮訓練
等長收縮是肌肉在沒有明顯長度變化的情況下進行的收縮運動,適合骨折初期使用。這種訓練有助於維持肌力,避免肌肉萎縮。
常見的等長收縮訓練
訓練方式 | 動作說明 |
---|---|
股四頭肌肌力訓練 | 平躺伸直腿部,膝蓋出力但不動作,維持5-10秒 |
手部握拳訓練 | 手指用力握拳,維持5秒再放鬆,重複進行 |
等張運動訓練
當骨折部位恢復一定的穩定性後,就可以開始進行等張運動,這類運動包含肌肉的收縮與拉長,能進一步強化肌力與活動範圍。
等張運動範例
訓練動作 | 動作要點 |
---|---|
直腿抬高 | 仰躺,腿部伸直並緩慢抬高約30度,維持3秒後放下 |
手臂彎舉 | 使用輕量啞鈴,緩慢彎曲手肘,再放下 |
功能性訓練
當肌力提升到一定程度,就可以開始進行功能性訓練,模擬日常生活的動作,幫助受傷部位恢復正常使用能力。
日常應用的功能性訓練
- 站立平衡訓練: 單腳站立保持平衡,提高下肢穩定性
- 階梯訓練: 慢慢爬樓梯,逐步適應負重
- 抓握訓練: 手指抓取小物品,加強握力
透過這些漸進式的訓練,可以有效促進骨折區域的復原,同時減少肌力流失,使重返正常活動變得更加順利。
五、日常生活與功能性訓練
骨折康復的過程不僅僅是在復健室內進行訓練,將復健動作融入日常生活中,可以有效提升受傷部位的功能,並幫助你更快地恢復到正常生活。此外,適當的訓練還能降低二次受傷的風險。以下我們會介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整合肌力與關節活動度訓練。
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鍛鍊受傷部位
康復過程中,你不必特意抽出大塊時間訓練,很多動作都可以透過日常活動來完成。例如:
- 刷牙或洗臉時: 若是手部骨折,可嘗試用受傷的手支撐水龍頭,輕輕施力來維持關節活動範圍。
- 穿脫衣物時: 若是下肢骨折,可嘗試單腳站立時輕微活動腳踝,促進平衡與穩定度。
- 做家務時: 例如掃地、擦桌子,可當作輕度手臂與軀幹活動的機會,讓受傷部位參與動作,但須避免過度用力。
加強受傷部位的功能性訓練
建立恢復肌力與活動度的日常訓練,可以幫助你逐步回到正常的生活狀態。以下是一些容易執行的功能性動作建議:
訓練動作 | 適用於骨折部位 | 簡單說明 |
---|---|---|
坐姿腳踝活動 | 腳踝、脛骨 | 坐在椅子上,輕鬆地在空中畫圈,幫助關節靈活度。 |
牆面推手 | 手腕、前臂 | 站在牆壁前,雙手輕推牆面,強化手部的控制與穩定性。 |
單腳站立 | 大腿、膝蓋 | 扶著桌子或牆壁,嘗試單腳站立幾秒鐘,幫助髖關節與腿部穩定。 |
指尖抓物 | 手指、手掌 | 使用手指拾取輕巧物品,如紙巾或硬幣,以恢復握力與精細動作能力。 |
如何避免二次傷害
康復時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避免讓受傷部位再度受到傷害,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防護措施:
- 逐步增加運動強度,切忌一次做太多或太激烈的動作。
- 穿著合適的鞋子,以確保步行時的穩定性,減少跌倒的風險。
- 使用護具,例如護腕、護膝,來減少意外衝擊的影響。
- 注意環境安全,例如避免踩到濕滑的地面,減少不必要的跌倒風險。
建立規律且安全的復健習慣
持之以恆是康復的關鍵,每天將這些簡單的訓練安排在日常活動中,例如起床後、休息時間或睡前,讓復健變成生活的一部分。記得隨時注意身體的感覺,若出現嚴重疼痛或不適,建議諮詢復健專家,調整訓練方式。
小提醒
只要保持耐心,循序漸進地練習,你會發現自己的活動能力逐漸提升,受傷部位的肌力與穩定度也會慢慢恢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