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肢與手部功能在脊髓損傷後的復健訓練

上肢與手部功能在脊髓損傷後的復健訓練

一、脊髓損傷對上肢與手部功能的影響

脊髓損傷(Spinal Cord Injury,SCI)會對身體的許多功能造成影響,特別是上肢與手部功能,這對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非常關鍵。依據損傷的部位與嚴重程度,上肢與手部的運動控制、感覺以及日常操作能力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。

影響運動功能

脊髓損傷可能導致肌肉無力、癱瘓或協調困難,影響手臂、手掌及手指的靈活度。若損傷發生於頸髓,例如第四頸椎(C4)以上,可能導致肩膀與手臂完全癱瘓;如果損傷部位較低,如第六頸椎(C6),則可能保留部分手臂動作,但手指抓握能力可能受限。以下是不同頸椎損傷對上肢功能的影響:

損傷部位 可能受影響的運動功能
C4 以上 幾乎無法控制手臂與手部動作
C5 可彎曲手肘,但無法伸直手臂或正常抓握
C6 可使用部分手腕伸展功能,但手指抓握能力有限
C7-C8 可部分伸直手肘,手指功能較為完整,但握力可能減弱

影響感覺功能

除了運動功能受影響,脊髓損傷也可能導致感覺缺失或異常,這包括疼痛、麻木、燒灼感或感覺遲鈍。感覺受損會影響手部精細動作的能力,因為患者可能難以感受到物品的溫度、形狀或質地,這會增加受傷的風險。

影響日常生活能力

由於手部功能的下降,患者在執行日常生活活動(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,ADLs)時可能會遇到困難,例如穿衣、進食、握持物品或使用手機。依靠輔具或特定的復健訓練可以幫助患者重建這些能力,提升獨立性與生活品質。

了解脊髓損傷對上肢與手部功能的影響,是制定復健計畫的第一步。透過專業的復健訓練與適當的輔助工具,患者可以逐步改善運動與感覺功能,提升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。

二、上肢與手部功能評估

在進行脊髓損傷後的復健訓練之前,我們需要先評估上肢與手部的功能狀況。透過這些評估,我們可以了解患者的肌力、關節活動度、抓握能力以及整體功能表現,進而訂定適合的復健計畫。

肌力測試

肌力測試是評估手臂、前臂與手部肌肉力量的重要方法,常使用「肌力等級評估系統」(Manual Muscle Test,簡稱MMT)。這個評估方法透過按壓或阻力測試肌肉收縮能力,並以0至5級來評分:

等級 說明
0 完全沒有肌肉收縮
1 僅有可見肌肉收縮,但無法產生動作
2 可在無重力狀態下移動
3 可對抗重力移動肢體,但無法對抗阻力
4 可對抗部分阻力
5 肌力正常,可對抗最大阻力

透過這種測試,我們可以確定哪些肌肉力量較弱,進而規劃相應的訓練方法。

關節活動度測試

這項測試主要用來評估手臂與手部的關節靈活度,通常使用「量角器」測量各關節的活動範圍,例如:

  • 肩關節的外展、屈曲與旋轉
  • 手肘的伸展與屈曲
  • 手腕的屈曲、伸展與側向移動
  • 手指的彎曲與伸展

當關節活動度受限時,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功能,因此適當的復健訓練可以幫助改善活動範圍。

手部抓握能力評估

手部的抓握能力對於執行日常生活活動至關重要,常見的評估方式包括:

握力測試

使用「握力計」(Dynamometer)測量患者的握力強度,通常會測量兩到三次,取其平均值。

夾持測試

測試手指與拇指之間的夾持能力,例如使用「小型夾力計」(Pinch Gauge)來測試三指夾持與指尖夾持的力量。

物品操作測試

讓患者抓取不同尺寸的物品(如瓶蓋、小球、紙張),以評估精細動作的掌控能力。

功能性測試

功能性測試主要評估上肢與手部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情況,例如:

九孔栓測試(Nine-Hole Peg Test)

讓患者用單手依序放入並取出九個小柱子,測量其精細動作的靈活度與速度。

上肢功能測試(Action Research Arm Test, ARAT)

這是一種綜合性的評估方法,包含抓握、夾持與運動控制的測試,能反映患者的上肢功能狀況。

日常活動測試

觀察患者執行如穿衣、吃飯、書寫等動作,了解其獨立完成日常生活的能力。

綜合這些評估結果,可以更精確地訂定個人化的復健計畫,讓患者逐步改善上肢與手部功能,恢復生活自主性。

三、復健訓練的基本原則

三、復健訓練的基本原則

神經可塑性:大腦與神經的學習能力

神經可塑性指的是大腦與脊髓能夠適應並重新組織,以回應新的經驗或損傷後的訓練。對於脊髓損傷後的上肢與手部復健來說,這意味著透過持續的刺激與練習,可以幫助神經網絡重新建立連結,提高動作控制與功能表現。復健過程中,透過反覆進行特定運動,能夠促進新神經通路的建立,協助恢復部分失去的功能。

重複性訓練:強化動作的學習

重複性訓練是神經可塑性的核心原則之一。當患者持續進行某些動作時,神經系統會更有效率地建立連結,使動作變得更流暢、準確。例如,練習抓握、放開物品或進行手臂伸展的動作,都應該盡可能多次重複。

訓練方式 目標 建議頻率
重複抓握與放下物品 改善手指控制與握力 每天3-5回合,每回合10-15次
持續進行手臂伸展 提升手臂靈活度 每天2-3回合,每回合10次

功能性活動的整合:讓復健更貼近日常生活

為了讓患者能夠將復健動作應用到日常生活中,應該將功能性活動融入訓練。例如讓患者練習使用湯匙進食、扣鈕扣、操作手機等,這些活動能夠提升手部控制能力,並提高自理能力。復健過程不應該只著重於單純的運動練習,而是要讓訓練內容接近實際會遇到的生活情境。

個別化訓練計畫:根據患者狀況調整

每位患者的脊髓損傷情況不同,因此需要制定個別化的復健計畫。專業治療師會根據患者的肌力、靈活度與日常需求,設計適合的訓練內容。例如,對於僅有輕微手部功能障礙的患者,會安排較精細的動作訓練,而對於肌力較弱的患者,則會從基礎動作開始強化。透過個別化的調整,能夠更有效地達成復健目標。

四、主要復健訓練方法

在脊髓損傷後,上肢與手部功能的恢復相當重要,因此各種復健訓練方法能幫助患者提升自主活動能力,改善日常生活表現。以下介紹數種常見的復健方法,包括被動與主動運動、力量訓練、抓握與精細動作訓練、鏡像治療及電刺激療法。

被動與主動運動

這兩種運動主要用來維持關節活動度、減少肌肉僵硬並促進神經連結。

被動運動

由治療師或輔助裝置幫助患者移動上肢,以確保關節不僵硬、促進血液循環。

主動運動

患者自主地移動上肢,即使力量微弱,也能促進肌肉與神經的恢復。例如,可以讓患者做簡單的抬手、彎曲手肘或轉動手腕等動作。

力量訓練

強化上肢肌力有助於增加自主活動能力。例如:

  • 彈力帶訓練: 利用彈力帶做拉伸運動以鍛鍊不同肌群。
  • 手握重物: 使用小啞鈴或水瓶訓練手部與前臂力量。
  • 桌面推壓動作: 雙手放在桌面上向下推壓,強化手掌與前臂肌力。

抓握與精細動作訓練

抓握與精細動作的訓練能幫助患者改善日常生活中的手部功能,例如拿取小物品、使用餐具等。

訓練方式 目標
抓握練習(如使用壓力球) 增強手指與手掌的抓握力
捏取小物品(如豆子、硬幣) 提升手指靈活度
日常動作模擬(如拉拉鍊、扣鈕扣) 改善生活自理能力

鏡像治療

鏡像治療是一種利用視覺刺激促進神經重塑的方法。患者將較為靈活的手放在鏡子的一側,受限制的手則放在另一側,並透過鏡子觀看健康手的動作,使大腦產生受傷手部正在活動的錯覺,進而改善手部功能。

電刺激療法

電刺激療法透過微弱的電流刺激上肢與手部的肌肉,幫助神經與肌肉重新建立連結。常見的電刺激應用包括:

  • 功能性電刺激 (FES): 利用電流刺激肌肉收縮,幫助執行特定動作,如手指彎曲或伸直。
  • 低頻電刺激: 促進血液循環並減少肌肉萎縮。

透過上述不同的復健方式,患者可以逐漸恢復上肢與手部的功能,提高日常生活的獨立性。

五、輔具與日常生活應用

輔具如何改善手部功能

脊髓損傷後,患者可能會因手部肌力不足或精細動作受限而影響日常活動。輔具與輔助技術可有效幫助患者提升手部功能,使其更獨立地完成生活中的各種任務。例如,使用輔助夾具來幫助抓握物品、特製餐具來協助進食,或透過語音控制裝置來操作電子設備。

常見的上肢與手部輔具

根據不同的需求,患者可以選擇合適的輔具來改善生活品質。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輔具及其用途:

輔具名稱 用途
適應型餐具 改善進食時的手部穩定性,減少滑落
輔助書寫工具 幫助握筆書寫或使用觸控設備
手部穿戴式輔具 提供支撐與強化抓握力量
電動輔助夾具 幫助抓握較重物品,減少手部疲勞

將復健訓練融入日常生活

復健不應只侷限於特定訓練時間,而是應該融入日常生活,以便持續提升上肢與手部功能。以下是一些簡單的方法來結合復健與日常活動:

透過日常活動訓練手部功能

  • 使用夾子或鉗子: 在家中嘗試使用夾子來夾取物品,訓練手部的精細動作。
  • 多使用雙手: 儘量在完成每日任務時使用雙手,以強化協調性與穩定度。
  • 抓握與放鬆: 練習抓握各種不同大小與材質的物品,以提升手部控制能力。
  • 使用特製工具: 例如放大柄的筆或自動開瓶器來代替傳統工具,讓復健更容易持之以恆。

結合科技提升日常獨立性

現今科技發展迅速,許多輔助技術可幫助脊髓損傷患者更獨立地完成日常活動。例如:

  • 語音控制功能: 使用智慧型手機或智慧家居設備的語音控制功能來撥打電話、操作家電或傳送訊息。
  • 觸控筆與適應型滑鼠: 若手部精細動作受限,可使用觸控筆或適應型滑鼠來操作電腦或手機。
  • 電動輔助裝置: 例如電動門鎖、自動餵食器等,減少對他人的依賴。

透過選擇合適的輔具與技術,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進行手部功能訓練,患者能逐步提升獨立性,改善生活品質。